第一批2000移民抵达,皇宫晚宴过后,通过代表们传达了皇帝的关怀。
随后,官府就要开始安置他们。
在第二天朝会上,就重点讨论此事。
清晨时分,大臣们进入大殿,皇帝随后上朝坐在王座上。
他直接出声道:“诸位爱卿,说说移民的安置吧。”
工部尚书严翰先出列:“陛下,其中300精通土木的匠户,工部要了。这批人需要学习基础阿拉伯文,然后各领一队自由民工人,前往苏伊士城北60里运河边建立第一座明城。”
明城是朱文奎和臣子们早就定好的规划,以后源源不断来这里的明人,将会居住在明城里,这样才能更好的维系明人的传统和文化,以巩固统治基础。
朱文奎对此关心,随即问道:“明城现在如何?”
严翰回道:“明城已经由工部官员带胥吏丈量完土地,至于城中规划,盖以《周礼》“匠人营国“为基准。”
考虑到自己也要迁往明城,对其情况可不能不了解,是以,朱文奎道:“细说与朕听。”
“是陛下。臣闻《周礼》有云:“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臣不才,奉诏营城,谨按古制,参以时宜,绘就新邑蓝图,今敢献于陛下。”
说着,严翰回身,示意工部官员拿出几幅画卷。
他们竟然一直就准备好了,现在直接在大殿中展开画卷,向皇帝说明第一座明城的设计构思。
朱文奎从王座站起,走了下来,与群臣一同观看。
而严翰,则继续解说。
“城方九里,象九州之域。每面三门,合十二辰之数,以通八方之气。内辟九经九纬之道,经涂广九轨,可容万乘;环涂七轨,野涂五轨,尊卑有序,往来不壅。”
看着图,朱文奎却有些接受不了。
完全按照周礼建造的城池,感觉有些呆板,每面都要建3个城门,没有必要吧。
对于这种完全没有实用性的设计,他直接否定了。
“不好。”
严翰随即换了张图纸。
他继续道:“陛下,此图如何?左建祖庙,以承宗庙之祀,明孝悌之本;右立社稷,以奉土谷之神,固邦国之基。前朝筑殿,临南而立,轩陛崇高,以朝群僚,正君臣之礼;后市居北,方广一夫,聚货殖之流,安民生之业。
王宫居中,门阿五雉,宫隅七雉,城隅九雉,示王者之尊。内有九室,以居九嫔;外有九室,以朝九卿。九分其国,各属九卿,治民事,理邦典,经纬井然。
明堂之制,度以九尺之筵,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五室相属,以法天地。宗庙之门,容大扃七个;闱门容小扃三个,皆合礼度。”
朱文奎看着第二张图。
觉得有点奇怪。
他记得未来的时候,自己去故宫,明明是在城市北边。
怎么按照周礼,皇宫反而要建在南边呢?
他没有问,而是回忆太子二十载苦读的记忆,终于找到了答案。
实际上周礼中说的礼制传统,指的是“皇宫不会以‘北面为尊’或者说‘面北而治’”,而非“绝对不能位于都城的偏北区域”。
主要看皇宫的正门往哪边开,就像故宫的正门是向南开的,所谓坐北朝南,所以它还是延续了周礼古制。
自己给自己解惑后,他点头同意了这个设计方案,并询问了城中坊区布置的细节。
严翰继续说明。
北大街和西大街划出的西北区域,有四个坊区,匠户坊,兵户坊,民户坊,商户坊。
北大街和东大街划出的东北区域,有一大街市,其他区域则安排成为各种工坊。
南大街和东大街划出的东南区域,是官府区域,有各种衙门,另外还有一个官员坊,用于官员和家属居住。
南大街和西大街划出的西南区域,是皇宫。
对这些细节规划,朱文奎很满意,便结束了奏对,换由其他臣子上奏。
........
皇帝回到王座坐好,工部官员收好图纸,退回队列。
随后,兵部尚书谢伯鸿出列。
“陛下,那些江湖人士,放荡惯了,恐难守军中规矩,臣请再设一军,专门统管他们。”
朱文奎看向武将列的中军都督马文焕:“马爱卿那边情况如何?”
中军都督马文焕也出列:“那些兵,臣也消受不起。”
兵部和中军都督都不愿意用江湖人士。
这并不意外,军队要求令行禁止,纪律性非常重要,这样才能在战争中服从调派,发挥更好的效果。
但江湖人士成军,也不是没有好处的。
熟知历史的朱文奎就可以举出很多例子。
比如大航海时代,为欧洲各国开拓殖民地的那些军队,就是贪婪成性肆意妄为之徒更多。
而后来欧洲王室发布的私掠令,也显现出这类人的用处。
更别说中华历史中的诸多例子。
因此,这些人只要用的好,就是开疆扩土,扩大王国影响力的利器。
既然两个部门不愿意将这批江湖人士纳入体系,那就给他们一个独立的军制。
比如他计划中堪比东印度公司的皇财司,就需要大量武装人员。
想到这里,朱文奎出声道:“好吧,朕命兵部代为训练他们,训练好后,送往皇财司,”
“是陛下。”
兵部尚书和中军都督退回。
礼部尚书刘贞出列:“陛下,恩科之事,臣已经在准备,现已经有100多人报名,大多都是这批移民中的世家官宦子弟。考制沿用国内,就是考题、考场和考时未定。”
朱文奎想了下,现在人才急缺,恩科开考有利于选拔人才。
监考吗,为了防止作弊,他准备让礼部和锦衣卫一起来监督
他出声道:“定在十天后,考场放在城北锦衣卫情报局训练基地,由礼部和锦衣卫一同监考。”
锦衣卫情报局指挥使邢靖宇出列,与礼部尚书同声道:“是陛下。”
那考题呢?
朱文奎想了下,让牛旺德取来笔墨纸,当场写了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