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关于曹操重生成皇叔的那些事

第51章 三封手书映平生

  墨香之中,似有塞外风沙扑面而来。

  刘方抚过“当马革裹尸”几字,眼底掠过痛色。

  这位在湟水之畔令羌人闻风丧胆的老将军,竟在病榻上写就这般决绝之语。

  “垂危之臣皇甫规,顿首再拜……”

  他喃喃念出,忽觉喉间哽塞。

  哪有什么难堪传家重负……

  或许没他这一遭,皇甫延也会提前及冠,会真的作为传家之人培养。

  可如今……

  皇甫氏欲满门出关,独留皇甫延在他身边。

  威明公,知孤三问接三计……

  这是恐孤多疑,将皇甫氏的嫡孙送来当质子呐……

  “威明公之风骨,某远不如矣。”

  桥兰见刘方指节捏得泛白,忙将灯盏又举高几分。

  刘方抬眸,正欲拿起桥玄手书,可是见桥兰模样……

  终究还是没敢轻启桥玄这一封。

  叹息间,缓缓展开了荀绲所寄。

  此书,笔势如行云流水,尽显大家风范。

  ……

  元义公尊鉴:

  绲虽未亲瞻公之丰采,然早闻鸿鹄传讯,知公之名震于州郡,节贯乎日月。

  每展卷思之,未尝不慨叹,炎汉昭昭,有公何幸!

  昔,吾荀氏先祖以经世致用传家,待吾辈苟得荀氏八龙之称。

  然,与公之大义相比,恰如荧光映星辰。

  方知,何为士族楷模,天下望风!

  某忝承兄长荀俭重托,今掌荀氏门户,常念家族兴衰与汉室命脉相连,故不敢轻忽。

  犬子荀彧,虽自幼研习《诗》《书》,通经义、明礼制,然未经世路风波,如良玉待琢。

  某不揣冒昧,恳请公,允其随侍左右,习兵略于行间,察世情于微处。

  吾荀氏累世簪缨,非为逐取权贵,实念汉室文脉如缕,需有人护持不熄。

  今以子荀彧为贽,非求朱紫加身,唯望公以“君子不器”之道教之。

  异日得立朝堂,上可佐君安社稷,下可护民守典章,此乃荀氏百年未改之夙愿。

  熹平以降,乱象渐显,某夜观乾象,见紫微星旁有将星闪耀。

  知公乃应运之人,必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某非趋炎附势之辈,实因深信公之赤忱可昭日月,公之雄才必定乾坤。

  尽拳拳之心,无半点虚言,公若北辰居其所,唯望犬子拱之。

  某于颍川翘首,静候公定鼎之日,再展大汉风华!

  荀氏次胄荀绲,谨拜。

  ……

  “好个荀仲慈,好个荀氏八龙。”

  刘方并没有让众人察觉到他的异状,只是暗自喃喃。

  烛火被风卷得骤明,将手书上“荀氏次胄”四字映得透亮。

  全文上下,夸赞的话都可以当个屁放了。

  这个荀老二有用的话不多,也就几句。

  开头所言说明,现在他这位天子皇叔的事迹已经传开了。

  不过,只凭近日里的捕风捉影,就敢下注,倒不愧是荀氏八龙。

  之后所谓的表达对汉室的忠心,其实也不算假,在世家大族中,荀氏算是倾向汉室的了。

  荀氏八龙中的长子荀俭已老,现在家族事务正是荀绲这位老二执掌。

  和前世一样,这也是任何一个世家都不可免俗的,就是明哲保身、多线布局。

  全篇去除奉承的话,简单概括,是既表忠忱又藏投资之意。

  不过,前世他被荀氏为首的颍川世族捆的死死的,今生可不会重蹈覆辙了。

  什么叫“君子不器”?

  这话出自《论语》,意思大概就是君子不能像器具一样,只作用于一方面。

  但《易》有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器者,形也。形者,相也。

  这种话都不能只看表面,实际上是在说,荀彧代表的不是自己,而是荀氏的态度。

  化用《论语》典故“众星拱北”,收束处既表明合作意向,又留了周旋余地。

  跟这种人打交道,确实有点累……

  思绪拉扯间,刘方叩击着荀绲落款处:

  “是以子为贽,还是以子为棋呢?”

  前世荀彧耗尽心血,困死于挣扎之中。

  看似政治理念冲突,实则是大势之中的博弈。

  或者说,这份挣扎源于荀彧与士族的深层纠葛。

  荀彧这一生,为其父之棋,为荀氏之棋,为颍川之棋,为天下世家之棋。

  临终前焚毁所有书信,或许是对他曹孟德失望,也或许是对自身命运的绝望。

  以忧薨!

  文若啊文若,今生孤定要带汝走条新路……

  桥兰在一旁见刘方虽面容淡然,眼色却昏明不定。

  她走上前去,适时添灯,欲言又止。

  刘方挤出一丝笑意,示意无妨。

  低头时笑意已敛,唯有眼底藏着些许怆然。

  最后一封手书,映入眸中。

  ……

  元义亲启:

  玄生六十余载,尝以铮铮自诩。

  十载读书知理,十载磨砺成人,十载仗剑入仕,十载明心清政。

  又为国戍边十载,保境安民……

  岂料,再十载,履任九卿三公,虽位高名盛,却再无棱角。

  昔年长儿殉国,某怕了……

  怕白发再送黑发,怕稚子失恃,竟龟缩书斋,自欺欺人!

  得公一言点醒,某扪心自问,若天下人皆如某般避祸偷生……

  这万里山河谁来守?这汉家旌旗谁来擎?

  思及此,某汗颜无地,五更不寐!

  某已草疏上奏,恳请陛下允某携次子羽赴边。

  不为将功折罪,只为重拾初心,再执刀枪,以慰平生。

  羽儿听闻能征胡人,夜里磨剑直至鸡鸣。

  可见吾桥公祖之骨血未凉,某纵死亦无憾!

  某老矣,此去或埋骨黄沙,魂归塞上。

  唯有两事相托,望公垂怜:

  一托小女兰。

  此女性如剑胆,不善粉黛,唯喜研经策,常夜伴青灯。

  望公莫嫌弃,请容她在帐下听令,若有唐突处,某先行赔罪。

  二托幼子竹。

  此子虽幼,却与公亲近,见公如见父。

  某斗胆请公收他为徒,不必娇纵,便以军法严苛教导。

  若他日能成公手中箭矢,射退胡骑,某九泉之下必含笑叩谢!

  纸短情长,公莫笑!

  某老来婆妈,多言几句……

  若大汉将倾,非公不能扶!

  某以子女为注,赌公必能重整河山。

  若某战死,望公暇时至某坟前,洒一壶浊酒……

  告慰某“山河尚在,胡虏已退”便好!

  老卒桥玄,顿首百拜……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