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大明盛世:逆天改命朱雄英

第59章 敌人与叛徒

  “没有陈友谅,张士诚,也会有李友谅,王士诚。”

  老朱放下茶盏,目光望向窗外,

  “那时候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谁不想当皇帝?“

  朱标有些意外。

  “儿臣以为父皇会恨他们。“

  朱标轻声,试探着说道。

  老朱笑了:

  “恨?咱为什么要恨他们?”

  “他们都死了,不管恨与不恨,也早就过去了。”

  他起身踱步,沉声道,

  “天下本就是个大棋局,大家都在棋盘上厮杀,谁输谁赢,那是本事问题,不是对错问题。

  再说,咱跟他们,其实是一类人。“

  朱标闻言,眉梢微挑,脸上露出几分惊讶:

  “父皇此言何意?“

  老朱踱到窗边,望向殿外深邃的夜色,语气深沉:

  “因为抗元。

  那年月,元廷昏聩无能,官吏横征暴敛,把咱们汉人当牛马使唤,视如草芥。

  百姓们活不下去,饿殍遍野、卖儿卖女、易子而食的惨状,你没见过,咱可是亲眼瞧着过来的。“

  老朱的声音低沉下来,目光仿佛穿透了时间,回到那个绝望的冬天。

  “那年濠州大旱,蝗虫过境,连树皮都啃光了。

  咱爹拖着浮肿的腿,挨家挨户去借粮,可谁家有余粮?

  回来时,他怀里只揣着半把观音土……咱娘把它熬成糊,骗咱兄弟几个说是豆面粥。”

  老朱喉头滚动,像是还能尝到观音土的土腥味,

  “后来连土都没得吃,咱爹饿得站不起来,躺在炕上对咱说,

  ‘重八啊,出去讨口饭吧,讨到了……你自己吃’。”

  “咱跪在雪地里,向刘财主家讨半碗糠。那管家拎着棍子赶人,骂咱‘饿死的小叫花子脏了门庭’。”

  老朱突然冷笑,

  “后来咱听说。”

  “就在同一天,刘家后院倒了三担馊饭喂猪——那是咱一家五口的命!”

  “咱娘咽气前,把最后一件褂子盖在咱大哥身上,说‘留件衣裳,埋的时候体面些’……要不是义惠侯看咱可怜赏了块地,他们连埋的机会都没有。”

  老朱猛地攥紧拳头,牙齿咬的咯吱响。

  话语戛然而止。

  胸膛剧烈起伏,心中对刘家地主的恨意滔天。

  半晌,才嘶声道:

  “后来咱投红巾军,第一件事就是带兵抄了刘家。

  你猜怎么着?粮仓里堆的谷子,够全县人吃两年!”

  他盯着朱标,一字一顿,

  “标儿,这就是为什么咱宁可被骂暴君,也要把天下田亩攥在朝廷手里——饿死人的从来不是天灾,是那些心比蝗虫还毒的人!”

  他声音微沉,带着一丝遥远的悲愤:

  “而元廷呢,只知盘剥,根本不管百姓死活。

  这样的日子,谁能忍?

  所以,这天下才四处烽烟,义军蜂起。

  咱是这样,张士诚是这样,陈友谅也是这样。

  开始都是为了活命,后来才是为了给这天下换个活法,

  为了让咱们汉人不再受那蒙古人的欺凌,才举起反旗的。“

  老朱转过身,目光落在朱标身上,带着几分沉重:

  “从根子上讲,咱们都是抗元的义军。

  大家都是这乱世里,被元廷逼出来的反骨,为了挣一口气,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只不过,后来道不同,走的远近也不同罢了。“

  朱标心头一震,这番话颠覆了他对父皇和那些叛逆的固有认知。

  他一直以为父皇是天命所归,而那些人不过是逆贼,却从未想过,他们之间,竟有如此深层的共通之处。

  原来,在最开始的时候,他们都曾是反抗压迫的同道中人。

  “陈友谅那人,野心够大,手段够狠,只可惜眼界太窄。“

  老朱摇头,

  “他以为占了湖广就能称帝,殊不知天下之大,岂是一隅之地能够支撑的?“

  朱标想起史书记载:

  “鄱阳湖一战,他败得很惨。“

  “败是败了,但死得也算壮烈。“

  老朱语气中竟有几分赞赏,

  “那一箭射中他脑门,当场毙命。

  咱当时看见,第一个念头不是高兴,而是惋惜。“

  “惋惜?“

  “惋惜他没能早点投靠咱。“

  老朱哈哈大笑,

  “这陈友谅要是早点归顺,说不定现在还能在朝中当个王爷啥的。可惜啊,他太把自己当回事了。“

  朱标若有所思:

  “那张士诚呢?“

  老朱脸上露出一丝复杂的表情:

  “张士诚这个人,咱是真佩服他。“

  “佩服?“

  朱标更加疑惑了。

  “你想想,他本来就是个贩私盐的,能从一个小商贩发展到割据江南,靠的是什么?“

  老朱在房间里慢慢踱步,

  “靠的是义气,是对手下的好。“

  “可是他最后还是败了。“

  老朱转身看着朱标,

  “标儿,你记住,他败得光明磊落,没有背叛任何人。

  平江城破的时候,他完全可以开城投降,可他没有。

  为什么?

  因为他觉得对不起跟着他的那些兄弟。“

  朱标沉默了。

  这样的敌人,确实值得敬佩。

  “更难得的是,张士诚治下的百姓,日子过得不错。“

  老朱继续说道,

  “江南繁华,他没有搞什么苛捐杂税,也没有滥杀无辜。

  这样的对手,咱怎么能不敬佩?“

  朱标若有所思:

  “儿臣曾读史,听闻张士诚早年守高邮时,以孤城抗百万元军,竟能死战不退?”

  老朱闻言,眼中精光一闪,指节重重叩在案上:

  “岂止是死战不退?!

  那一年元廷调集百万大军,光是枢密院秃赤麾下的蒙古精锐骑兵就二十万!

  把高邮围得铁桶一般——结果呢?”

  他猛地起身,袖袍带翻茶盏也浑然不觉,嗓音里竟带着几分当年义军的激愤,仿佛又回到那热血喷张的战场:

  “城头箭矢用尽了,张士诚就拆民房梁木当滚石!

  粮食断了,他杀光战马分给士卒,自己啃树皮!

  元军堆土山高过城墙,这厮竟连夜挖地道,带三百死士从地底杀出,一把火烧了元军粮草!”

  老朱看向窗外,仿佛又见那血火连天的岁月:

  “最绝的是——元相脱脱亲自擂鼓攻城,眼看就要破城,元廷一道圣旨竟临阵夺了他的兵权!”

  他忽然仰天大笑,笑声震得武英殿哄哄作响,

  “元廷内斗,自毁长城,百万大军,就这么散了!

  哈哈哈哈……这就是天意!”

  朱标震撼难言。

  他从未见过父皇如此失态,更未想过张士诚竟有这般壮举。

  老朱笑声渐止,抬手抹了把脸,语气忽转深沉:

  “标儿,知道咱为什么留他全尸吗?”

  他指向窗外黑沉沉的夜空,

  “就凭高邮城下那三百具尸首——他们可都是为抗元而死的汉家儿郎!”

  “那父皇为什么一定要灭了他?“

  朱标问出了心中的疑问。

  老朱停下脚步,目光锐利:

  “因为天无二日,民无二主。”

  “江山只能有一个主人,这是没得商量的。”

  “咱不恨他,但咱必须杀他,这是宿命。”

  “这不是私人恩怨,这是天下大势。“

  老朱的声音变得低沉,

  “你明白吗?

  “有时候,咱要杀的不是敌人,而是障碍。”

  朱标心头一震。

  父皇这话,含义深刻。

  “就像陈友谅,咱也不恨他。

  这小子有野心有手段,是个人物。“

  老朱重新坐下,

  “可惜他选错了路,非要跟咱作对。既然如此,那就只能兵戎相见了。“

  “父皇的意思是,当时的局面,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正是。“

  老朱点头,

  “群雄争霸,本就是这样。

  今天你灭我,明天我灭你,这是游戏规则。

  谁也不要怨谁,各凭本事。”

  “标儿你可知,我们三人争来争去,实际挣的是选出一人,与元廷决战。

  那年月,元廷虽已日薄西山,却仍坐拥百万大军。

  陈友谅踞长江,张士诚占江南,咱据应天,三家看似互相攻伐,实则都在做同一件事——“

  老朱突然攥紧拳头,骨节发出爆响:

  “在替汉家儿郎挣一个堂堂正正决战的机会!“

  “陈友谅那六十万水师,张士诚那堆积如山的粮草,还有咱麾下这些百战精兵,本该合兵一处直捣大都。

  “可元廷巴不得我们自相残杀,他们好坐收渔利。“

  老朱眼中泛起血色:

  “鄱阳湖上那场大战,战船烧红了江面。可你晓得吗?

  就在我们厮杀时,元廷正调集二十万铁骑准备南下!“

  “是张士诚!这个倔种突然出兵截断元军粮道,才逼得他们退兵!“

  老朱喘着粗气,

  “后来咱才想明白,这厮宁可跟咱死磕,也不让元鞑子捡便宜!“

  声音渐渐嘶哑:

  “说到底,我们三个都是在为汉人江山拼命。

  陈友谅想当皇帝,张士诚要守一方净土,咱要重建汉家天下——但最先要做的,都是把元廷彻底赶出中原!“

  他猛地转身:

  “标儿记住,这世上最可恨的不是明刀明枪的敌人,而是那些引狼入室的叛徒!

  当年若没有刘福通他们牵制元军主力,我们三个早被各个击破了!“

  “可惜啊,等咱明白这个道理时,陈友谅的尸首都凉透了......“

  朱标想起刚才王敬的遭遇:

  “那今天对王敬......“

  “王敬和他们不一样。“

  老朱打断了他的话,

  “王敬只是个小角色,犯的也是小错。

  给他个机会,他还能为朝廷效力。

  但张士诚和陈友谅,他们是要争天下的,这性质完全不同。“

  “儿臣明白了。“

  朱标点头,

  “小错可以原谅,大罪必须严惩。“

  “不对。“

  老朱摇头,

  “不是原谅不原谅的问题,而是能不能用的问题。

  王敬这样的人,咱能用。

  张士诚和陈友谅那样的人,咱用不了。“

  朱标仔细琢磨着父皇的话,越想越觉得有道理。

  “再说了,咱灭了他们,也给了他们体面的死法。“

  老朱忽然笑了,

  “陈友谅战死沙场,张士诚虽然被俘,但咱也没有羞辱他。这已经是很大的仁慈了。“

  “确实如此。“

  朱标想起历史上其他败将的下场,不由得点头。

  “咱这辈子杀过不少人,但很少因为私人恩怨杀人。“

  老朱的眼中闪过一丝沧桑,

  “该杀的杀,不该杀的不杀。这是做皇帝的基本功。“

  朱标若有所思:

  “那父皇觉得,什么样的人该杀?“

  “威胁到江山社稷的,必须杀。“

  老朱毫不犹豫地回答,

  “贪官污吏,必须杀。叛臣逆子,必须杀。这些都是原则问题,没得商量。“

  “那什么样的人不该杀?“

  “真心为国的,不该杀。一时糊涂的,不该杀。能够悔改的,不该杀。“

  老朱停顿了一下,

  “当然,前提是他们没有犯那些不可饶恕的大罪。“

  朱标点头,这套标准很清晰。

  “所以咱说,对张士诚和陈友谅,咱没有恨意。“

  老朱端起茶杯,

  “他们都是英雄好汉,只是站错了队伍。如果当年他们选择投靠咱,说不定现在还能在朝中效力。“

  “可惜没有如果。“

  朱标叹道。

  “没错,历史不容假设。“

  老朱喝了一口茶,

  “不过这也提醒咱们,识时务者为俊杰这句话,确实有道理。“

  朱标想起王敬今天的遭遇,不由得感慨:

  “王敬今天要是死撑到底,怕是就没命了。“

  “那是他的幸运。“

  老朱笑道,

  “也是他的聪明。在生死关头,能够放下面子保住性命,这需要很大的智慧和勇气。“

  “父皇这么说,儿臣倒是对王敬刮目相看了。“

  “应该的。“

  老朱点头,

  “别看他今天丢了脸,但他保住了命,还保住了重新做人的机会。这比那些死要面子活受罪的蠢材强多了。“

  “父皇,儿臣有个问题。”

  朱标犹豫了一下。

  “说。“

  “您刚才说不恨张士诚和陈友谅,那您恨谁?“

  老朱沉默了很久,久到朱标以为他不会回答了。

  “咱恨那些背叛咱的人。“

  老朱的声音变得有些低沉,

  “明明受了咱的恩惠,却在背后捅刀子。这样的人,咱绝不饶恕。“

  朱标知道父皇说的是胡惟庸那些人。

  “敌人可以原谅,叛徒绝不能饶恕。这是咱的底线。“

  老朱的眼中闪过一丝寒光,

  “张士诚和陈友谅虽然是敌人,但他们从来没有背叛过咱,所以咱不恨他们。“

  朱标点头,这个道理他懂。

  “好了,不说这些了。“

  老朱忽然笑了,

  “今天的事情处理得不错,通政司的改革应该能顺利推进了。“

  “多亏父皇支持。“朱标谦逊地说道。

  “咱支持的不是通政司改革,咱支持的是你。

  “老朱看着朱标,眼中满是慈爱,

  “只要是你认为对的事情,咱都会支持。“

  朱标心中一暖,这就是父子情深。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