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梁祝》发售
晨曦微露,街道寂静,晨光初染,静思书店迎来第一缕阳光。
老王是静思书店的店主。
静思书店已经开了四十年了,他也从当初意气风发的少年变成了如今老态龙钟的老人。
他见证了太多文豪的出现,也见过许多新星的没落。
今天他照常例将京都文艺发来的最新一期刊物卸货。
这一期的刊物数量尤其的多,据其它的店主说他们本次的进货也要比往常多得多。
老王浅浅看了一眼封面。
《梁祝》。
两只水墨风格的彩蝶,破坟而出,于空中蹁跹,其身后则是一个书生和一个假扮书生的女子。
因为货物很多,所以老王这个文艺爱好者也来不及细细阅读,而是紧忙将这些《梁祝》一一放到书架上。
将所有的刊物都摆放到书架上之后,老王终于长吁一口气,坐到书店门口歇息起来。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人流攒动,不知不觉中便来到静思书店门口。
“老王,京都文艺的新货你进了吗?”
一位经常来书店买书的老顾客挥了挥手,远远问道。
“到了到了。”
“那先给我订一本《梁祝》。”
“老板,给我也订一本。”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们来到书店门口,好似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
那就是京都文艺最新出版的《梁祝》。
老王有些好奇,距离上次众多顾客都指名道姓要买的新书好像已经好几年没出现过了。
“这《梁祝》是谁写的啊?”
老王眯着眼,戴上老花镜,从书架上拿下一本又一本《梁祝》,将其交给顾客。
“新晋作家余笙啊,最近两天经常在热搜榜上挂着的那个年轻人。”
“之前还写过一篇《棋王》。”
听着顾客们的回答,老王才懵懵懂懂的点了点头。
年纪老了,老王的手机基本上就是用来接打电话,连微讯的一些操作都是儿孙教了几遍才教会的。
所以对于这种热搜热榜什么的都不知道。
“你好,帮我拿一本《梁祝》。”
一个身穿校服的小女孩飞奔到收银台前,撑着膝盖大口喘气。
老王都已经习惯了。
今天基本上每个来书店买书的都是冲着《梁祝》来的。
老王头都没扭,想要伸手从身后拿出一本《梁祝》,却摸了个空。
“哎,难道没了?”
老宋扭过头来,才发现书架上早已空空如也。
旋即便一脸歉意的看向那位小女孩。
“不好意思啊,《梁祝》没货了。”
“那余笙的作品集还有吗?”
小女孩好像还抱有一丝侥幸。
老王找了一圈,也没了。
“小姑娘抱歉了啊,都卖光了。”
“那能加个微讯吗,到时候有货了请务必第一时间告诉我。”
老王笨拙的打开微讯,让小女孩加上自己的好友。
小女孩又看了看手机,可能是快要上课了,便又急忙跑走了。
之后又是一批又一批的客户想要购买《梁祝》,但可惜都是铩羽而归。
时值中午,老王突然想起,仓库里可能还有存货,于是扶着腰,缓缓走向堆满杂物的仓库。
仓库里弥漫着陈旧纸张与樟脑丸混合的气味,老王打开灯,昏黄的灯光下,纸箱杂乱地堆在一起。
他戴着老花镜,开始翻找。
最终在角落里发现了仅存的一本《梁祝》。
老王如获至宝,小心翼翼地捧着书回到书店,将它放在收银台上。
他是越来越好奇到底是怎样的一本书才能让今天这么多的顾客全都抢着要买它。
老王翻开第一页,随后轻轻读着,思绪随着文字飘远。
细腻的笔触将爱情的凄美与无奈展现得淋漓尽致。读到精彩处,老王不禁沉浸其中。
恍惚间,他仿佛看到梁祝化作的彩蝶从书中飞出,在书店里翩翩起舞。
不知过了多久,老王放下书,望着窗外的太阳,心中感慨万千。
“写的好啊,这本《梁祝》,我可算知道原因了。”
拿出电话,熟练的打给京都文艺。
“嘟嘟——”
电话终于接通,老王清了清嗓子。
“小李啊,我是静思书店老王。今天这《梁祝》可太抢手了,一上午就全卖空了!你看能不能加急给我再发一批货?数量嘛……”
“先来一千本!现在这书热度高,读者都等着呢。我这边老顾客都催着补货,您看出版社能不能协调下,尽快安排?”
听筒里传来沙沙的翻阅声,对方似乎在查库存。
“王老板,您也知道这书火得离谱,其他书店也都在催。不过您是咱们的老客户了,我先登记上,争取到时候有货了就给您发一批。
但您也知道,印刷还得时间,后续要是还缺货,可能得等重印了。”
“行!那就拜托小李了!”
老王挂断电话,又开始仔细端详起手中的《梁祝》,爱不释手。
断货的类似情况基本上在全国各地相同上演,尽管京都文艺早早的就预料到《梁祝》会大卖,但是他们还是低估了读者的疯狂。
京都文艺,小李推开主编安欣办公室的大门。
“主编,余笙的《梁祝》在各大书店已经售罄了,他们都打来电话催货了。”
“三天,告诉他们最多三天就有货,然后通知印刷厂,加印三十万册。”
安欣游刃有余的吩咐道。
其实在《梁祝》出版之前小李是反对一上来就印那么多册的,但安欣力排众议,选择大量印刷。
当时她还不明白,可是到了现在她才懂了主编的慧眼识珠。
“没想到我还是小觑《梁祝》了,当初就该再大胆一点一点。”
小李收到指示,便转头离开。
办公室里,只剩安欣一人,想了半天,安欣还是决定给余笙打个电话好好祝贺祝贺他。
“余笙,我恭喜你啊,《梁祝》大卖了。”
“截至目前,《梁祝》发售还不足十二小时,就已经发售出了三万多册,现在各个书店库存都告急了,我已经紧急联系印刷厂了,让他们先停下手中的工作,抓点紧,全力去印刷那加印的三十万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