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三国:我不是刘琦

第100章 弓矢之术

三国:我不是刘琦 三尺月明 4598 2025-06-14 21:29

  刘琦深知军备强弱关乎存亡,尤其在岭南山地作战,兵器锋锐与否往往决定战局。他力推环首刀普及,此刀长短适配,刀身狭直、环首配重,劈砍时如雷霆贯耳,在苍梧征讨山越时,曾有刀手一刀斩断两层藤盾的战例。

  岭南虽盛产珠玑、香料等物,但矿脉多隐于瘴疠群山,开采极难。漓水沿岸的泥煤层虽埋藏较浅,却需掘地数丈方能得见,矿工们需先以松木搭建井架,再用竹筐逐层吊运湿煤,往往千人劳作月余,所得仅够开荒育土之用。

  官府若想勘探铁矿、铜矿,需先遣人披荆斩棘入深山,沿途不仅要防备瘴气毒虫,还需应对山越部族袭扰,曾有勘探队深入山林,却因迷路折损过半,最终只带回几块含铜量极低的矿石。

  如此高的勘探成本,让刘琦只能优先开采易获的泥煤,铁矿则不得不依赖与荆州走私、江东互市,甚至暗中收购士燮治下的零散矿料,以解环首刀锻造的燃眉之急。

  刘琦清楚岭南根基薄弱,于是将人力调配视作头等要务。他严令各郡“非农时不得擅征民力”,即便漓水泥煤开采也需避开农忙,确保春耕秋收时田间不缺劳力。

  造纸作坊本可获利,却因需砍伐大量桑皮、麻料,且占用抄纸工匠数百人,被他下令缩减规模,只许生产官府文牍所需的糙纸,以及贸易所需。

  甚至连冶铁工坊都得让位于农耕,每当农忙,铁匠们需放下锤砧,持犁下田助耕。这般“重农抑工”之举,虽让苍梧府库少了商税收入,却换得岭南稻米丰稔,百姓家中渐有存粮。

  如今苍梧外,新垦的梯田层层叠叠漫上山腰,秋收时金黄稻浪翻涌,连深山的山越部族都携土产来换粮,昔日“瘴疠之地”竟透出几分鱼米之乡的气象。

  为解缺铁之困,刘琦暗遣商队经海路至江东购铁,又令工匠改良锻造法,将碎铁与木炭层叠入炉,以皮囊鼓风反复锤炼,虽耗时倍增,却让劣质铁矿也能炼出坚韧刀刃。

  如今苍梧郡兵列装的环首刀,刀身已可见细密锻纹,在阳光下映出寒芒,令岭南诸蛮闻风丧胆。

  然而大战在即,装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长矛、战戟,都不适合岭南的作战,环首刀的便利性,称得上一骑绝尘。

  刘琦素以弓矢、连弩为强军要策。时庞统尝见诸葛孔明筹制连发之弩,虽未睹全图,然机括形制、牙发之妙,犹记于心。

  刘琦乃召巧匠蒲元,聚于苍梧匠坊,展竹纸为图,指画道:“此器若成,可当十卒之射。观其箭槽直列、悬刀联动之法,以岭南铜铁,可铸否?”

  蒲元细审图纸,抚须沉吟:“连发之械,贵在精密。今苍梧铜铁匮乏,唯取漓水沉砂所炼精铜,合江东熟铁,熔铸锻打,或可成之。”

  问题是,诸葛亮都没琢磨清楚的事,蒲元欲复原之,诚为难事。岭南匠作虽巧,奈材质有缺、形制未明,每制一器,或机括滞涩,或矢发不继,屡试屡败。蒲元昼夜钻研,累月方得初样,然连发之数不及预期,射程亦短,终难称善。

  “此器精妙,非三年五载、千锤百炼不可成也!”

  刘琦于细微处反复推敲,道:“欲造神兵,安能求速?”

  苍梧遂以连弩为长远之图,转攻弓矢之术。岭南乌浒之民,素习渔猎,皆善挽弓,然其所用之弓,形制与汉军长弓迥异。

  山越所制短竹弓,皆取岭南幽篁劲竹,火烤弯成弧状,辅以山蚕丝为弦,形制短小精悍。其有效射程不过五十至八十步,然于林深草密之处,正合施展。

  猎手隐于藤萝间,转瞬可发三矢,狡兔奔鹿亦难遁形。遇战事时,山越人伏于瘴林溪涧,借草木掩护,短竹弓骤响如爆豆,箭雨倏忽而至,待敌军惊觉,已受创数处。

  此弓轻便易携,可缚于腰间,山越儿郎纵跃崖壁如履平地,仍不妨抽弓搭箭,其射术之娴熟、出箭之迅捷,令汉军亦忌惮三分。

  汉军制式长弓,选材极苛,必取檀木、柘桑等坚韧之材,辅以牛筋多层缠缚,以鹿角为弭,历经数月训弓方可制成。

  弓身修长逾六尺,张弓时需挽力数石,箭发处破空锐响,劲矢可至百步之外而威势不衰。其箭镞以精铁打制三棱倒刺状,入木三寸犹可倒拔而出,若中人身,则创口难愈、筋骨俱裂。

  每逢阵地交锋,汉军列长弓手为阵,万箭齐发如黑云蔽日,矢雨所落之处,人马皆靡;城防之时,居高临下而射,可拒敌于壕沟之外;遇胡骑奔袭,亦能以远射挫其锋芒,令铁骑未近便已折损过半。

  此等威力,非寻常短弓可敌,实乃汉军克敌制胜之重器。

  刘琦决定淘汰短竹弓,统一制式。月前魏延征剿匪寇,汉军与山越降卒混编,短竹弓与长弓杂用,致使箭杆有长短粗细之分,箭簇亦有铁骨之异。

  密林接战时,短竹弓手与长弓手射程参差,或致误伤友军,或因换箭不及而失战机。魏延曾困于贼寨,麾下士卒竟无合用箭矢,空执断弦之弓,血染征袍而退。

  魏延每临战阵,辄为乌浒箭事焦心。乌浒勇士射术精绝,然全无辎重筹谋之念,临阵挽弓,竟似嬉猎。或战至酣处,忽有乌浒卒抛弓呼号:“矢尽矣!”

  细询方知,彼等出征仅携自贮之箭,少者十数,多不过半篓,全凭个人兴致备办。箭矢告罄,便席地削竹为杆,折枝为羽,青铜箭簇亦斑驳粗陋,形制不一。更有甚者,竟以兽骨磨尖充作箭镞,射力绵软,遇敌军藤甲便颓然坠地。

  乌浒惯用箭杆,长不过汉尺二尺三寸,较汉军制式短五寸有余,且竹节须尽去,打磨至纤薄透光,重不过八钱,稍增分毫,乌浒射手便觉坠手难控。

  至于箭羽,汉匠初以雁翎配之,乌浒人相当随性,或飞旋失准,或遇风偏斜,总觉得不趁手,必须用自己打造的箭矢。

  汉匠昼夜钻研,方悟乌浒箭术之秘:箭杆重心须落于三分之二处,羽片夹角精确至七分,如此方能在丛林短距奔射中,做到指哪射哪。

  刘琦估算过,一支羽箭的打造,需要消耗的成本,达到十枚五铢钱。一场大规模的战役,射出去十万支箭,耗费达到百万钱。箭,非常考验一个文明的生产能力。若无强韧的冶铁之术、细密的工艺传承、庞大的人力调度,断难支撑如此消耗。

  蒲元经过深思熟虑,进言道:

  “汉军所恃硬木箭矢,虽具破甲之利,然其制繁难,实耗民力。欲取笔直木杆,必伐数十年檀柘,且成材者十不得一。即便得木,尚需经蒸压、校直、阴干数道工序,稍有不慎则曲扭废毁。”

  “某观匠坊之中,单授校直之法,学徒便需半载方悟其窍,更遑论后续镞羽之工。若以岭南柔韧竹材为杆,辅以竹火烤弯之术,既可省校直之工,且取材便捷。如此,或能减十之三四劳役,省三成资费。”

  刘琦点了点头,目露决断之色:“善!岭南丛莽蔽日,非北地平原驰射可比,何须强弓硬箭?竹箭质轻价廉,正合丛林奔袭之用。山越、乌浒多着藤甲兽皮,竹箭足以洞穿。且七钱之价,较木箭省十之三,十万箭矢便可省三十万钱。此等巨费,足支三县岁粮!速传令各匠坊,三月内尽改竹箭制式!”

  蒲元深以为然,他按照刘琦的要求,将箭矢的制作,分成几个步骤,分配给学徒和壮丁。

  学徒各司其职,壮丁往来搬运,工坊内锤声、锯声、吆喝声此起彼伏。

  蒲元穿梭其间,不时指点火候拿捏、羽片角度,见新制竹箭如流水般产出,终展笑颜。

  他分匠作四伍:一伍入林择竹,取漓江青篁之坚韧者,置炭炉缓烘三昼夜,逼尽湿气,复渍以桐油,令其不朽。

  二伍截竹为杆,量定尺寸,炙于文火,辅以木夹校直,复以砂纸细磨,至竹身莹润如玉。

  铸镞之伍熔精铁为坯,锻打七次,淬于漓水混灰之液,刃泛青芒,砺以油石,锋芒可断发丝。

  末伍专司装羽,精选鹅毛、雁毛飞羽,裁作三角,以鱼鳔胶匀涂箭尾,三羽互为百二十度,成鼎足之势。

  四伍各司其职,工坊内火光明灭,锤声与裁切声相和,未几,箭簇如林,镞光翎影,森然待发。

  匠作之序渐渐规整,流水线转若机括,日造千矢犹有余裕。每晨工坊启扉,青烟腾于窑灶,锻声彻于坊巷,青竹入而羽箭出,恍若神工。

  待到烽烟乍起,刘琦征徭役增补匠伍,不过旬日便能开炉。工序既分,择竹者但辨青黄,铸镞者唯控火候,装羽者专调角度,即便山野粗夫,经三日指点便能操持。

  刘琦吩咐将打造好的汉制长弓,还有箭矢等,搬运到校场,供乌浒勇士进行演练。百夫荷担推车,浩浩荡荡至校场。长弓皆裹以油布,解开后檀木弓身泛着幽光,牛筋缠缚处整齐如栉;羽箭成捆罗列,三棱铁镞映日生寒,翎羽墨色如漆。

  夷廖所募勇士,皆岭南山林间射雕猎虎之辈。自垂髫之年,便执竹弓逐鹿于瘴疠之地,挽弓搭箭乃其求生之技。

  射不中狡兔,则腹中空空;猎不得野鹿,则举家饥馁。是以自幼磨炼,臂力雄浑,目力如鹰,挽强弓若拈草芥,发箭矢似流星赶月。

  其射术之精,可于林莽间洞穿猿猴双目,能在湍流畔取游鱼于水面。

  众勇士换执汉弓,弓弦甫张,臂间虬结之肌紧绷如铁索。初时引弓稍显滞涩,然箭矢离弦刹那,竟将百步外木靶洞穿,众人神色骤变。遂连发数矢,或凝神调息,或微转腕力,在箭啸破空声中反复调适。

  彼等经年累月养成的肌肉记忆,不过盏茶功夫,已能将汉弓三石之力运使自如。

  魏延升帐传令,尽弃硬木箭矢,改配新制竹箭。帐下将佐面面相觑,皆忧其破甲之威锐减。然军令如山,众士卒遂于校场列阵,挽弓试射。

  初时竹箭离弦,力道较往日稍弱,射中皮靶仅留浅痕,将士皆露疑虑之色。

  魏延按剑巡阵,厉声道:“岭南多藤甲兽皮,竹箭之利,足以破之!且其轻若鸿毛,可速射连发,诸君当善用之!”

  众人闻令,日夜操练,或调整挽弓角度,或揣摩发力诀窍,渐悟竹箭迅疾之妙。

  旬月之后,校场之上箭如雨下,竹箭破空之声不绝于耳,虽难透重甲,然于五十步内射透藤盾,竟不输往昔。

  黄忠银发飞扬,取新制竹箭搭于汉弓。他沉肩坠肘,弓弦如满月,箭矢离弦刹那,破空声裂帛般锐响。

  百步外,飘动的草靶中心应声而没,第二箭竟循着前一箭孔洞贯入,将草靶钉于木杆之上。第三箭疾射而出,正中空中惊飞的寒鸦,坠地时箭尾羽翎犹自震颤。

  将士们先是屏息凝目,继而爆发出雷鸣般的喝彩,长枪蔽日般齐举,高呼“老将军神威”,声浪直冲云霄。

  刘琦按辔校场,正察军士演武,忽闻蹄声骤起如急雨。

  郭表滚鞍下马,急奏:“公子!士燮果真弃南海诸邑,献与江东孙氏!”

  言讫,校场骤寂。甲士持弓之手尽僵,弓弦将张未张,凝滞如塑。众卒夙兴夜寐,砺箭锋于朝夕,挽强弓以千回,所求者,非止军功,更欲扬名于乱世。

  今闻南海易主,良机骤至,恰似旱苗盼雨,饿虎窥羊,虽屏息敛声,然眸中焰芒灼灼,隐有按剑欲起之势,唯待主将将令一发,便欲踏破岭南,斩旗夺寨。

  魏延一身甲片铿锵作响,冷笑道:“士燮匹夫竖子,坐拥雄兵却屈膝江东,当真鼠目寸光之辈!”

  刘琦目若朗星骤绽精光,沉声道:“速备快马,往请军师!无论何事皆搁下,速至府衙共商破敌大计!”

  霎时,黑云压城,狂风卷着砂砾漫过校场,吹得旌旗猎猎作响,似要挣断旗杆,隐隐透出金戈铁马的肃杀之气。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