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就不能走楼梯上二楼吗?这栋楼内的监控探头没几个是好使的,都是糊弄人的东西,套个壳子亮个小红灯,滥竽充数应付检查的。”
石晴雪说:“所以说如果凶手真是翻墙进出,说明他应该不是这里的住户,不了解公寓楼内的情况。找到了!”
“啊?你真找到了?”张白甘忙凑了过来。
石晴雪并未搭话,专注的盯着面前这面脏污的墙壁上几处明显很轻的刮蹭痕迹,这应该是某人手扒在墙头、用脚蹬踩上墙留下的印子。砖缝间溢出的水泥被蹭掉了少许,露出了未被污染的白灰。肉眼看不清脚印的鞋底纹路,石晴雪给同事发信息,让他们派人过来,看能否从这面墙上提取到脚印。
“这人还真是翻墙进去的呀。”张白甘嘀咕着,“那真可能像你说的那样,应该不是公寓内的住户。”
石晴雪从砖墙上收回目光,看向自己身处的这条小巷的两侧,这条巷子悠长但并不笔直,这并不是提前规划出的一条小巷,只不过是在这片类似于棚户区的建筑群中自然而然出现的一条巷子。
目力所及的范围内,石晴雪没有看到像是民居的建筑。身后的这面楼房的墙壁上也没有开出窗户,就只有一扇扇门,突兀的镶嵌在墙壁中。张白甘顺着她的目光看去,吐槽道:“你说在走廊尽头开这么一扇门是为了啥呢?门外边也不安装梯子,门要是没关严被推开了,那不就直接跳楼了吗?”
“这些都是老建筑,可能在修建时,门外有被设计安装消防梯,但在之后的岁月中消防梯被拆除了。”
“那得把门给堵死。”
“说不定已经堵死了,你看的是一扇门,但门后可能是一面砖墙。别操心这个了,走,去找证人。”
“去哪儿找啊?”张白甘不情愿的说。
等到同事赶过来后,石晴雪把采集痕迹的工作交给他们,她带着张白甘继续沿着狭窄的巷子向深处走。
沿着这条弯弯曲曲的小巷走了没几分钟,巷子变得越来越宽,两侧也不再是贴满小广告、画满涂鸦的墙壁,而是一座座小院的院门。这片棚户区中住着不少人,即使是大白天,院子里也能看到人影,上了年纪的老人穿着厚实的衣服,坐在自家的小院里晒太阳。他们的眼睛眯缝得几乎看不见,但石晴雪能清晰的感受到一道道探寻的目光射向自己。
见到的每一名住户,石晴雪都上前询问,打听昨晚他们有没有听到或是看到什么可疑的声响或人员。老人们大多都很冷漠,不知是真的听不懂还是懒得回答,连敷衍都懒得敷衍。
走访了一圈后仍旧是一无所获。这种地方就不用奢求能有监控探头,连路灯都没有。
“哎,你看到了吗?那户人家院里还有水井呢。”张白甘稀奇的说,“能打出水来吗?”
石晴雪瞥了眼水井的摇把,上面落满灰尘,井口更是堆着个破烂纸箱,她没好气的说:“你能把注意力放在案子上吗?”
张白甘耸耸肩,“现场不是发现了死者的手机了吗?回去一提取数据,八成就能从里边找到凶手。”
“那要是找不到呢?”
“不可能找不到。”张白甘笃定的说,“现在哪有人不是活在手机里的?”
石晴雪翻了个白眼,不再理会懒散的同事,继续向附近的住户打听情况。一个小时后,她和张白甘返回案发公寓,龙山分局的大队人马已经离开,带着从案发现场与周边搜集到的痕迹、物证,死者的遗体也已经被拉走。
和留守现场的同事交流了几句,石晴雪对死者的情况有了更全面的了解。死者名叫李燕,今年23岁,是一名本科的应届毕业生。她是一个半月前搬进的案发公寓,从日期来看,应该是直接从学校搬过来的。
李燕就读的学校就在辽江市,只不过是在东山区,之所以搬进位于龙山区内的这间廉价公寓,应该是为了减少通勤时间。李燕在毕业后顺利入职一间私企,这间公司位于龙山区。从李燕租住的公寓到她任职的公司,坐地铁的话需要大概40分钟,她每天花在通勤路上的时间大概是两个小时。
案发当天,李燕有正常上班,她于早上8点走出公寓、晚上8:22返回,离开和返回时都是孤身一人,没有陪同者。
从公寓大门安装的监控探头记录下的画面中,能看到晚上返回公寓时李燕手中拎着一份像是外卖的餐盒。回到公寓后,她没再离开过。
李燕的尸体之所以被发现,是由于住在同1楼层的住户在经过李燕居住的单间时,无意中看到了门内散落的衣物,出于好奇他走进了房间,这才发觉躺在床上的李燕的遗体之后,这人就报了警。
对于案发单间的门为何是敞开的状态,石晴雪格外关注。从案发单间内窗台上发现的脚印,基本可以确定凶手应该是通过翻墙上窗进入的案发现场。
案发时是后半夜,死者李燕应该已经入睡,对于一名独居在廉价公寓中的年轻女子,在上床休息前,应该会将所住单间的门反锁上,当然不排除她忘记锁门的情况,但这种可能性比较小。石晴雪更倾向于案发单间的门之所以是虚掩的状态,应该是凶手所为。他在作案后没有从窗户原路返回,而是从门离开的案发现场。
他为何要这样做?行走在公寓楼内,就不担心被住户发现吗?每一间单间的门上都安装有猫眼,他无法确定是否有人正站在门后透过猫眼观察着他,即便如此,凶手还是选择走楼梯下楼离开这栋公寓楼,这是否意味着他不得不这样做呢?
“啥叫不得不啊?”张白甘听着石晴雪的推测,不禁问道
石晴雪若有所思的问:“会不会凶手当时没办法再爬窗下楼呢?”
“没办法再爬窗,你是说他累的不敢爬窗了吗?”